暴走的陈探长
2024-06-27 18:21上海
关注
宋徽宗那老先生的囚徒生活,可谓是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被金人像捉小鸡一样俘虏了。靖康二年( 1127 年),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被金人押着往北方走。金人为了甩掉宋军的尾巴,还让那些平时锦衣玉食、娇生惯养的皇族妃嫔、公主们骑马,这些贵妇人们哪会骑马,结果就出现了“诸妇未惯坐骑,纷纷坠马,欲速不前”的狼狈场面。更惨的是,宋徽宗的妻子朱后和赵构的妻子邢妃,竟然因为坠马摔得流产了。这事儿一出来,皇族女子们的惨状,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金人为了掩人耳目,还让这些宋朝的俘虏换上了青衣,头戴毡笠,一副落魄模样。他们专门挑那些人迹罕至的山林、河流走,这种路对金人来说小菜一碟,但对于养尊处优的皇室来说,那就是受罪了,一个个苦不堪言。晚上,皇族们在深山老林里安营扎寨,那叫一个冷,只穿了一身单衣的他们,冷得睡不着觉,只能抱团取暖。相比之下,宋徽宗夫妇的待遇算是稍微好点儿,金人允许他们烧火取暖,但夜里的地上又湿又潮,宋徽宗还是睡不好。
再说说他们的饮食,那更是让人哭笑不得。金人虽然有很多粮食,但他们害怕宋朝皇室吃饱了有劲儿逃跑,所以每天只供应一次饮食,而且饮食也不过是一些发霉的大饼。结果,这些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的皇族,这时候也顾不上什么形象了,大家抢着吃,还吃得特别香。

在押运的路上,我们的宋徽宗皇帝大人,竟像一个迷路的小孩般,急切地在路旁采摘桑葚来充饥。看他那猴急的模样,仿佛这桑葚是天下间最美味的食物。可好景不长,这位尊贵的皇帝陛下,竟然因为吃得太急,差点把自己噎死。幸亏身边的侍从们眼疾手快,赶紧拍打他的背部,这才让宋徽宗从鬼门关前捡回了一条小命。
宋徽宗喘着粗气,好不容易平复下来,却突然对众人来了一番“深情”的回顾:“当年我还是王爷的时候,看到乳母在吃这玩意儿,我也嘴馋跟着尝了尝。可谁知,才吃了几粒,乳母就一把抢了回去,还教训我说:'这不是王爷该吃的东西。’如今,时隔多年,这桑葚却变得如此美味。”话音刚落,宋徽宗竟然潸然泪下,旁边的侍从们也跟着一起落泪。
伤感吗?可怜吗?我可不这么认为。在我眼中,这位皇帝陛下根本就不值得同情。毕竟,在他第一次逃难时,也曾说过类似的话。真是记吃不记打,记好不记坏的典型。对于这种昏君,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活该。
因为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每天艰难跋涉,很多皇族成员在这漫长的押运途中被活活饿死和累死。这其中,就包括宋徽宗的亲弟弟燕王赵俣。当初金人掠夺的皇族们大约有 3400 多人,可等到了燕京时,竟然只剩下 1900 余人,死亡率接近一半。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当然,对于宋徽宗来说,身体上的疲惫和痛苦,或许只是暂时的。但精神上的折磨,那才是真正致命的。

此外,在那段押运途中,完颜宗望这家伙不知哪根筋搭错了,突然找到宋徽宗,一脸戏谑地对他说:“宋朝的皇帝啊,我给你找来个熟人,你看看认识不?”宋徽宗一听这话,心里直犯嘀咕:在这荒山野岭的,我认识啥人?可当他看到那所谓的熟人,直接愣住了。眼前这人,正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反贼——郭药师。
这情景,让宋徽宗和郭药师都陷入了无语的尴尬。完颜宗望却像是找到了乐子,故意大声嚷嚷:“大家快看啊,我们的宋朝皇帝对郭将军似乎不太满意呢。”宋徽宗冷冷回应:“明知故问,何必多此一举!”
完颜宗望不依不饶,继续挑衅:“你对郭将军不满,那也不是他的错。是你用人无方,才导致了今天的败局。如果当年你好好待他,他又怎么会反你呢?”宋徽宗被这番话激怒,愤然道:“是,是我愧对了郭将军,让他反了。但你们也别高兴太早,他能反我宋朝,也迟早会反你们金人!”
完颜宗望听后,哈哈大笑,满脸的嘲讽:“这是不可能的,郭将军这辈子,绝不可能反我大金。”宋徽宗冷笑:“别那么自信!”完颜宗望得意洋洋:“爷就是这么自信。郭将军不忠于你宋朝,可以投降我金朝;他不忠于我金朝,难道还会再投降你宋朝不成?”说完,他又哈哈大笑,周围的金人将士也跟着哄笑起来。
在金人的哄笑声中,他那无言以对的模样,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毕竟,这位昔日的皇帝,如今却沦落到默默忍受耻辱的地步,这精神上的折磨,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首先,咱们得说说金人那帮家伙,他们闲得发慌的时候,就爱打马球。而宋徽宗这个倒霉蛋,就得全程陪伴,不仅要拍手叫好,还得赋诗助兴。在那种心情下,这位皇帝怎么可能有心思写诗呢?但为了活命,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绞尽脑汁地写。而且,还不能敷衍了事,非得写得精美无比才行。这种精神痛苦,真是让人难以想象。
然而,这还不算什么。真正让宋徽宗痛不欲生的,是金人当着他的面,玩弄他的女人和女儿。自古以来,亡国的女子,有几个能有个好下场?《开封府状》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押运期间,完颜宗翰宴请手下将领,他竟然命令宋徽宗的宫嫔换装侍酒。那些不从的,直接就被处死了。
面对金人的命令,郑氏、徐氏、吕氏抗命不从,结果都被斩杀。后来又有两名女子抗命,完颜宗翰一怒之下,将她们穿在铁杆上,放在大帐外,让她们流血三日而死。这场面,简直是惨不忍睹。看见这些“榜样”,宋朝的女子们人人乞命,再也不敢反抗了。
在《呻吟语》里描绘的金人宴会,那场面简直是让人不忍直视。想象一下,那些被掠夺的可怜人儿,每天只能以泪洗面,而那些虏酋们却在那里拥着妇女,大吃大喝,享受着音乐,快乐得仿佛没有任何烦恼。这不是电影,这是宋徽宗亲眼目睹的现实。
宋徽宗,这位历史上出了名的懦弱皇帝,竟然也在现场。他目睹着自己的妃嫔被金人侮辱,自己的女人被玷污,那种心理伤害,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虽然他软弱,但面对这种场面,连宋徽宗也受不了了。他勇敢地站起身来,大声抗议,指责金人没有人伦道德、礼义廉耻。

然而,金人对他的抗议毫不在意,他们只是粗暴地拽着他的衣领,把他扔到帐外,对他怒喝:“嚷嚷什么!在这老实待着!”这无疑是对宋徽宗极大的羞辱。在这种耻辱的被俘阶段后,宋徽宗终于明白,自己已经不再是皇帝,而是一个囚徒。他的生活只能苟延残喘,仰人鼻息,再也没有任何非分之想。
在这种心理下,宋徽宗迎来了囚徒生活的第二阶段——迁徙。金人害怕宋军劫走宋徽宗等人,于是马不停蹄地奔波,玩命地迁徙。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金人把他们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先是燕京,然后是中京,最后是上京。
原以为迁徙至上京,宋朝的遗老遗少们便能安顿下来,落地生根。然而,现实却远比他们所想象的残酷得多。他们未曾料到,这仅仅是迁徙的开始,未来的路途仍旧漫长且充满变数。更令人唏嘘的是,即便停止了迁徙,那也绝非什么值得庆幸的好事。在上京这片土地上,宋徽宗父子俩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
金人通过翻阅宋朝的文献,了解到中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献俘礼的仪式。于是,他们决定在上京举行一场献俘礼,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辉煌胜利。这场献俘礼的举行,无疑是对宋朝俘虏的极大侮辱。金人命令所有宋朝俘虏,不论男女老幼,甚至那些正值妙龄的女子,都必须脱去上衣,仅着一件小羊皮马甲,以此方式来羞辱他们。
在这个过程中,皇帝和皇后虽然被允许穿着衣物,但同样需要披上羊皮小马甲,这无疑是对他们皇权的极大讽刺。换好服装后,金人用一根绳子将他们拴在一起,像牵羊一样牵着他们,让他们围绕着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转圈。每走三步,他们就要磕头拜祭,表现出对金人的虔诚。
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金人都在一旁观看,嘲笑着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宋朝贵族。然而,这场献俘礼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侮辱的终止。根据惯例,胜者会给败者一个封号,以此来侮辱他们的一生。金人封宋徽宗为“昏德公”,意在讽刺他是一个昏庸无德的皇帝。而宋钦宗则被封为“重昏侯”,这无疑是在说,你的父亲已经够昏庸了,而你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对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双昏皇帝,面对这样的封号,不知会作何感想。
当金人侮辱完宋朝两位皇帝后,又开始贪婪地瓜分着战利品——那些不幸的宋朝俘虏时,人性的丑恶和权力的傲慢暴露无遗。所有被俘的宋朝男性被迫沦为奴隶,而女性俘虏则被无情地分配给各个将领,成为他们任意支配的对象。
据说,在这场分赃的盛宴中,金国将领们因为贪婪和不均,甚至争吵不休。在这样的日子里,人性的尊严和道德的底线被肆意践踏。其中,一个女俘虏的反抗尤为引人注目——她就是宋钦宗的皇后,朱皇后。这位年仅二十五六岁的美丽女子,容颜绝世,却不幸成为了金人觊觎的对象。

《靖康稗史笺证》中记载了朱皇后在北迁途中的遭遇:“初二日早行,途次,朱妃便旋,国禄逼之,又乘间欲登朱后车,王弟鞭之。”在一次中途休息时,朱皇后下车解手,却遭到了千户国禄的无耻调戏。更令人发指的是,国禄竟然趁人不备,跳上了朱皇后的车,企图进一步玷污她。幸运的是,一位金人贵族及时出手,制止了国禄的暴行,但这并非出于对朱皇后的同情,而是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小小的千户不配染指宋朝的皇后。
当金人开始分配俘虏时,朱皇后深知自己无法保全名节,于是在献俘礼结束后,她选择了自尽。朱皇后的自尽尝试了三次:第一次,她试图撞城门,却未能如愿;第二次,她悬梁自尽,依然未能成功;第三次,她投河自尽,最终以死殉国。
朱皇后的投河自尽,在金太宗眼中竟成了一种值得赞赏的高洁之举。他给她封了个听起来挺有分量的封号——靖康郡贞节夫人。听起来不像是侮辱,反倒像是对她贞烈不屈精神的一种尊敬。可这封号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对这位悲壮女性的讽刺与轻蔑?
献俘礼完毕,金人把战俘们分配妥当,又马不停蹄地催促宋徽宗一干人等再次踏上迁徙之路。他们要前往更荒凉、更遥远的北方。数月的跋涉后,宋徽宗一行人终于抵达了韩州,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昌图县。在这里,宋徽宗度过了近两年的艰苦岁月,生活条件之恶劣,简直难以想象。史书记载:“日给粟一升,拘禁若囚卒。”,“一岁之间,死者过半”。无数人在这里病死、饿死,其中就包括宋徽宗最钟爱的儿子——郓王赵楷。
即便是在韩州这样的荒凉之地,金人仍旧觉得不够安全,他们继续将宋徽宗向北迁移,直到抵达五国城,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省依兰县。在这里,宋徽宗开始了他囚徒生涯的最后阶段。五国城成了宋徽宗生命旅程的终点,也是他囚徒生活的终点。

在五国城,宋徽宗继续在耻辱中度过每一天。据说,金人曾将宋徽宗父子关在一口井中,每天用绳子吊下食物。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即便是在如此耻辱的境地下,时间的流逝也让金人逐渐对宋徽宗采取了更为宽容的态度。
在五国城期间,金人给了宋徽宗一块土地,允许他耕种,自给自足。他不再被关在监狱里,而是可以在规定的区域内自由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太宗甚至破天荒地赏赐给宋徽宗一些东西。
想当初,宋徽宗的后宫佳丽三千,如今却成了金人的战利品,被瓜分得一干二净。多年过去了,这些女人有的嫁给了金朝的宗室,为金人生儿育女,这一下子,宋徽宗可就成了金人的“姥爷”,这可真是天大的讽刺!
金太宗似乎也看出了这层荒诞的幽默,大笔一挥,赏赐给了宋徽宗一些礼物,以表彰他为金朝宗室做出的“贡献”。宋徽宗呢,苟延残喘这么久,早就没有了当年的骨气。得到赏赐后,他竟然还用自己那瘦金体,写了一篇卑微至极的文章,以示感激之情。金太宗看完这篇文章后,哈哈一笑,觉得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人既然都被改造好了,那就再赏赐他一点东西吧。
于是,金太宗改善了宋徽宗的生活条件,虽然荣华富贵已成为泡影,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还是得到了保障。宋徽宗再也不用为生活奔波,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又生下了几个孩子。可惜啊,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
伴随着两件大事的发生,宋徽宗伤心不已,郁郁而终。第一件大事,就是他的郑皇后病逝了。建炎四年( 1130 年)九月,郑皇后香消玉殒,在五国城黯然病逝。这位郑皇后,可是非常贤惠的,当年皇帝逃难时,若不是她出手相救,宋徽宗早就死于民变,被江北百姓打死了。

在那段昏暗无光的被俘岁月里,郑皇后这位忠贞的伴侣,始终如一地陪伴在宋徽宗身旁。她不仅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他精神上的坚强支柱。他们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彼此扶持,共同承受着生活的重压。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对患难夫妻,郑皇后的离世,对宋徽宗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让他痛不欲生。
时间流逝,三年后的某个时刻,宋徽宗再次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这次事件让他彻底心灰意冷,甚至萌生了求死的念头。谁能想到,这次打击竟然来自于他最亲近的家人——他的孩子和女婿。这些人为了追求自己的荣华富贵,竟然不惜诬告他谋反!
绍兴三年( 1133 年),宋徽宗的儿子赵愕和驸马刘彦文,为了所谓的“建功立业”,竟然联手诬告自己的父亲谋反。这两个年轻人,长到 20 多岁后,野心勃勃,不甘心一辈子当囚徒,渴望改变命运,成为自由人。然而,他们却选择了一条最为卑劣的道路——诬告自己的父亲。
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们竟然将宋徽宗写的一首诗——《燕山僧寺题壁诗》作为所谓的“证据”,呈上朝廷,企图用这位至亲的人头,当作自己成功的“垫脚石”。
这首诗,好家伙,简直是一曲悲歌,一首忏悔录。它道出了一个曾经的帝王,如何因为年少轻狂、不听忠言,把祖宗九代的江山社稷,硬生生地败在了自己手里。如今,他只能心甘情愿地沦为俘虏,只能在梦中寻觅故国的山川与宫殿。
面对这样一首充满“造反”情绪的诗,金人却显得格外开明,既不逮捕宋徽宗,也不深究诗中含义。他们给宋徽宗父子出了个奇葩的主意:“你们搞个辩论会吧,谁辩论输了,我就严惩谁。”这事儿搁现在,估计得让辩论赛的评委们大跌眼镜。

当时,宋徽宗因为至亲之人的诬告,心力交瘁,连上庭的力气都没了。他只能委托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赵植和女婿蔡鞗(蔡京的儿子)代为辩论。这场辩论大会,可真是旷日持久,一辩就是三天三夜。结果,原告证据不足,被告无罪释放。
辩论结束后,金人倒也守信用,没有为难宋徽宗,反而把诬告他的赵愕和刘彦文给斩了。这事儿对宋徽宗的刺激,可比郑皇后的死大多了。毕竟,一个是自己的亲骨肉,另一个是自己的贤婿。如今,这两个至亲,竟然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要置他于死地。这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人面兽心之人?
这两个人被斩后,宋徽宗明显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从那以后,他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吟诗绘画了。
绍兴五年四月二十一甲子,也就是 1135 年 6 月 5 日,宋徽宗赵佶这位皇帝老儿,终于和这个世界说拜拜了。他老人家一命呜呼,享年 54 岁。在他死后,留下了两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历史之谜。
首先,来说说第一个谜团。传说中,宋徽宗死后,金人竟然把他的尸体当成了“灯油”。据说,他们挖了个大坑,把宋徽宗的尸体扔进去,然后点火焚烧。烧到一半的时候,还往尸体里注水,让尸体里的油漂出来,金人再把这些尸油收集起来,用来点灯。这传说中的画面,可真是让人不寒而栗。据说,宋钦宗还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他哭得稀里哗啦,甚至想要跳下去陪父亲一起死。可金人却抓住了他,冷笑着说:“你这一跳下去,身上的油就没了,我们还怎么用你熬油?放心,等你死了,给你和你爹一样的待遇……”

然而,这种传说完全是无稽之谈。据史料记载,这只是金人的一种埋葬方式。他们习惯于把尸体烧焦,再用水浇灭,认为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保存尸体,防止尸体腐烂。至于“熬灯油”的说法,更是荒谬至极。尸体被火烧后,再用水一浇,怎么可能出油呢?
当然,关于保存尸体的说法,也并非完全准确。史学家们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看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更多的史料出土,来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至于第二个谜团,那就是宋徽宗死后,他的尸首竟然不翼而飞,找不到了。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这位曾经的皇帝,究竟遭遇了什么?是被金人秘密处理了,还是另有隐情?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未解之谜。
第二个历史之谜,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话说宋金签了《绍兴和议》,按理说,金人得把宋徽宗的遗骨和宋高宗的亲妈韦贤妃送回来。金人倒也守信,给宋徽宗的骨头装了个华丽的棺材,送回了宋朝。这棺材一运回来,宋高宗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哭得那叫一个惊天动地。
就在大家哭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冒出个理智的官员,冷不丁地来了一句:“别急着哭,咱们先开棺验验,万一里面不是宋徽宗,咱们岂不是白哭了?”这话一出,大家都愣住了,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宋高宗更是火冒三丈,大声吼道:“不许开棺!父皇已经客死他乡,我们还要惊扰他的亡灵吗?金人也不敢送个假棺材来!”于是,在宋高宗的怒吼声中,宋徽宗的遗体在未经确认的情况下,就入土为安了。
时间荏苒,转眼到了元朝灭宋之后。那时,有个叫杨辇真珈的西域恶僧,专爱挖坟掘墓。他把南宋皇陵给刨了个遍,宋徽宗的陵墓自然也难逃一劫。结果,杨辇真珈打开宋徽宗的棺材一看,里面哪有什么遗骨,分明就是一根百年前的烂木头!

这下可好,全天下人都知道了这个秘密,对金人的痛恨更上一层楼,对宋徽宗的同情也愈发深刻。

这桩历史悬案,至今还是个谜团,搞得人一头雾水。要论外交手腕,那金人就算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公然戏弄堂堂大宋。可宋朝这边,似乎也心知肚明,硬是憋着不开棺验尸,这其中必有蹊跷。
史学家们对此倒是有个听上去颇为合理的解释。游牧民族的葬俗,那可是“墓而不坟”,说白了,就是光有棺材没坟头,连个碑也不立。金人把宋徽宗这么一埋,等到宋朝来要遗骨,他们自己都找不着北了。于是,金人和宋朝就达成了个秘密协议——我给你随便塞点东西,用最高礼节运回去,你也别开棺验尸。不然一旦开馆,那可就彻底露馅了,宋金两国又得刀兵相见。
就这样,金人给宋朝送了块木头,宋高宗也就顺水推舟,不准开棺验尸。当然,这番说辞,也并非铁板钉钉。毕竟这些都是后人的臆测,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不管怎么说,宋徽宗终究没能叶落归根。他的遗骨,依旧沉睡在北国那片冰冷的土地上,至今也没能回到中原,没能再亲吻一下自己最热爱的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