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MainSociety, Politics &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英)伊格尔顿著

4.0 /

0

1 comment

平装

Amazon

Barnes & Noble

Bookshop.org

想添加您的书店? 通过 support@z-lib.fm 与我们联系

你有多喜欢这本书?

下载文件的质量如何?

下载该书,以评价其质量

下载文件的质量如何?

种类:

Society, Politics &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内容类型:

书籍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语言:

chinese

文件:

PDF, 9.81 MB

您的标签:

IPFS:

CID , CID Blake2b

chinese0

线上阅读

添加到我的图书馆

Favorites

pdf, 9.81 MB

Toggle Dropdown

下载

转换到

解锁大于 8 MB 的文件转换Premium

发送到

在1-5分钟内,文件将被发送到您的电子邮件。

该文件将通过电报信使发送给您。 您最多可能需要 1-5 分钟才能收到它。

注意:确保您已将您的帐户链接到 Z-Library Telegram 机器人。

该文件将发送到您的 Kindle 帐户。 您最多可能需要 1-5 分钟才能收到它。

请注意:您需要验证要发送到Kindle的每本书。检查您的邮箱中是否有来自亚马逊Kindle的验证电子邮件。

正在转换 转换为 失败

高级账户特权

发送到电子阅读器

提高下载限制

转换文件

更多搜索结果

其他特权

捐款

详细了解特权

您可能会感兴趣

加载更多

关键词

济哲唯暴页恰殖伦剥洲削律预免控1剧顿敦伊欧毫避占印践

关联书单

·

佬,{,之必’

健名咨弓

夕俗︑

、 、 、

︑.}

t扬篇

狱\

.口

马克思

为什么是对的

Why Marx Was Right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李杨任文科郑义译

新星出版社NF丫V幻人RPRFSS

圈书在版编目(aP)白据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伊格尔顿著李杨,任文科,郑州苹一J匕京新星出版杜20117

ISBN 978一7一5133一0312一5

工①马盯①伊②李③任④郑口①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研究W ① A别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教据核字(加l约第1 18586号

WH丫MARX协IASR旧HT

ByTERRY任AeLETON

COPy行ght : 020 , IBYYALEUNIVERSITY

This6d川ona帕n日叫w肋YALEUNIVERSIWPRESS

丁hroU助B婚APp地勺.朋丫Inc Labu . n Mal叫以a

slmpl加别Chineseed]万oncoPy内htO20llN洲Sl . rPresS

All肖9卜怡re " rved

薯作权合同脊记闻字里0120114叨8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李杨任文科郑义译

选皿策划:刘刚

统筹编辑.傅西西

班任编粗:许冬薇王欢

班任印制:韦舰

装梢设计:W ‘ 】 gn未设计

出版发行新星出版社

出版人,谢刚

杜址:北京市酉城区车公庄大街丙3号楼1帕拼4

网址,? ? starP ? ?

电话:01于883108B8

传弃01088310899

法仲顾间: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

诊者服务010 - - 88310800矢n酬缪new目a邝r巴粥。 m

邮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丙3号楼t 。刃翻

印刷三河市南阳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砧ox97ol / 16

印张:1525

字傲:122千字

版次:加11年7月第一版2011年7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IsBN 978一75133一0312一5

定价:3000元

旅权专有.权必究如有质.问二与出蔽肚暇币,搜

中文版出版前言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这都是一

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一个生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人―特里·伊格尔

顿于二O一一年四月在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专著回答了

这个问题,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也是当前西方关于马克

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

特里·伊格尔顿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曾先后担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教授。在

本书中,他对于当前西方社会十个典型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

点逐一进行了反驳。

自二00八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在西

方受到广泛质疑。社会主义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力量”,在金

融海啸中起到了中流砒柱的作用。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

者,伊格尔顿正是基于多年对马克思主义深人和系统的研究认

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

作者“申辩”式的写作手法提醒了人们,马克思以科学、

辩证的方法论释历史,但着眼点仍是人类的未来,马克思和恩

格斯所要颠覆的正是资本主义带来的人与物质异化的事实―

而这正是资本主义越成功、道德就越败坏的原因。作者指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其对资本主

义制度全面彻底的揭露,还在于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研究方法对当今社会同样适用。该书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

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

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我国当下的

经济建设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参考价值。

该书文字酣畅浅白,深人浅出,易于理解,为国内读者进

一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作为学术

类作品,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尚存可商榷之处,我们并不完全认

同,国内读者在阅读中还要注意鉴别。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拥有九十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正在

并且会持续地以自己的实践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目录

中文版出版前言

英文版出版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第二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第三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第四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68

第五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o

第六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132

第七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3

第八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0

第九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

第十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8

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4

英文版出版前言

我写作本书的灵感来源于一个发人深省的想法:有没有这

样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反马克思主义论调都是错误

的?即便这些论调并非一无是处,也至少是站不住脚的?

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从来没有犯过任何错误。我和那些强硬

的左翼分子不一样。他们宣称天下任何事物都并非完美,但如

果让他们出面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他们立刻就面带咨温

色,默不作声。从这本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对马克思的一

些观点是持保留意见的。但是,马克思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真知灼见足以使“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一个

令无数人心向往之的标签。弗洛伊德学说的真正支持者不会迷

信弗洛伊德的全部观点,也没有一个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

影迷会认为这位电影大师的每个镜头和每句台词都完美无缺。

马克思也并非无懈可击,而我只是想展示马克思观点的合理之

处。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在书中罗列了十种最常见的对马克思

主义的批评―排名不分先后―并试着一一反驳这些批评的

错误之处。与此同时,我也希望能以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帮

助那些不熟悉马克思著作的朋友们了解马克思的思想。

《共产党宣言》被认为是“毫无疑问的十九世纪最具影响

力的作品” ① 。与政治家、科学家、军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

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

恰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上从

未出现过建立在笛卡尔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图思想武装

起来的游击队,或者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指导的工会组织。马

克思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这是连马克思主义最

激烈的批评者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就连反社会主义思想家路德

维希·冯·米塞斯②也认为,社会主义是“有史以来影响最深远

的社会改革运动;也是第一个不限于某个特定群体,而受到不

分种族、国别、宗教和文明的所有人支持的思想潮流” ③ 。但

是,有一种盛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和他的理论已经可以安息

了―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刚刚经历了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强的

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样的观点更显得格格不人,滑稽且可笑。

①彼得·奥斯伯恩(Peter osborne)语。引自《当代共产主义宣言:社会主义文摘》,利

奥·帕尼奇与科林·莱斯主编(纽约,1998年,第190页)。

②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 1881一1973 ),知名经济学家,现代自由意志

主义运动的主要影响人,被誉为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院长” 。

③转引自罗宾·布莱克本:《世纪末:金融危机后的社会主义》,《新左派评论》(第185期,

第7页)。

马克思主义曾经是所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理论上最丰

富、政治上最坚定的,但如今,人们似乎觉得已经可以把它作

为久远的历史抛在脑后了。

这次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至少意味着,此前长期掩盖在

“现代” 、 “工业主义”和“西方”等一系列漂亮假面之下的资

本主义已经重新进人了人们的视野。当人们开始谈论资本主义

的时候,就说明资本主义出现了问题。因为这表明人们已经不

再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空气般自然而然的存在,而是把它视为

一种不久之前才产生的历史现象。而且,虽然许多社会制度都

喜欢用“不朽”的神话掩盖自己终将灭亡的本质,但世界上的

任何事物有始就必然有终。正如一场“登革热”会让人重新认

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一种社会组织体系出现问题时,人们才

能真正认识到这种他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制度的本来面目。马克

思第一个提出了“资本主义”这种历史现象,他向我们展示了

资本主义如何兴起,如何运行,以及它可能的结局。像牛顿发

现万有引力定律和弗洛伊德发现潜意识一样,马克思揭示了我

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一直为人所忽略的事物,那就是资本主义的

生产方式。

本书中,我不会讨论作为道德和文化批判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这点很少被人用作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依据。不过在我看来,

马克思在道德和文化批判方面的作品十分丰富,这本身就是他

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尊重和珍惜。人类不断异化,

社会生活愈发“商品化”,我们的文化鼓吹贪婪、攻击性、不

加思考的享乐主义和日益严重的虚无主义,我们正逐渐失去自

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要对上述问题进行富有成果的讨论,离

不开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积淀。

女权运动诞生之初,一些出于善意却弄巧成拙的男性作家

曾经写道:“当我提到‘人’ ( m即)这个词的时候,我指的是‘男

人和女人’ ( men and women)。 ”在此,我也想以同样的方式

声明,当我提到马克思的时候,我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

过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就与本书无关了。

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① 、菲力浦·卡朋特和埃伦·梅克

辛斯·伍德②阅读了本书的初稿,并提出不少宝贵的批评和建

议。我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①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Alex Callinicos , 1950一,英国知名学者,伦敦大学国王学

院教授。

②埃伦·梅克辛斯·伍德(Elletl Melk印ns Wood , 1942一,马克思主义学者,加拿大约克大

学政治学教授,曾长期担任《新左派评论》编辑。

第一章

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结束了。在那个工厂林立、到处充满饥饿暴动

的世界里,那个以数量众多的工人阶级为标志的世界里,那个

到处都是痛苦和不幸的世界里,马克思主义还多少有些用处。

但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

增强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里,绝对没有一点用武之地。如今,

仍然坚持支持马克思主义的都是一些老顽固。他们不肯接受这

样一个事实:我们的世界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而过去的那

个世界再也不会回来了。

“马克思的时代过去了”这样的话使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如

释重负。这意味着他们终于可以离开罢工游行与纠察的队伍,

回到心急如焚的家人们温暖的怀抱中,在家里度过一个平静的

夜晚,而不用去准备冗长的会议发言或者激情喧嚣的演讲了。

马克思主义者最大的愿望不见得就是永远做马克思主义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完全不同于做一个佛教徒或者亿万富翁。

马克思主义者更像一名医生。在一般人眼里,医生都是跟自己

过不去的人,虽然他们深知病人痊愈后自己就将失去价值,但

他们还是尽心竭力地救治每一个病人。同样,政治激进分子的

任务就是努力让自己早点退出历史舞台,因为那样就意味着他

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这时候他们就可以安心地退

休,烧掉他们的格瓦拉海报,拿起已经放了很久没碰的大提琴,

聊聊比亚细亚生产方式①更有意思的话题。如果二十年之后,

这个世界上还有暴动的马克思主义者或者女权主义者的话,那

将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马克思主义应该仅仅适用于一个临

时性的历史阶段,所以那些将全部身心都奉献给马克思主义事

业的人恰恰没有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马克思的时代终将

过去,但之后的生活会更加美好。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要义之

所在。

不过这个看上去十分吸引人的想法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马

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

① “亚细亚生产方式”由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最早提出。马克思在著作中将之前的人类社会依

次分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四种形态。现在一般将效率偏低的劳动密集

型传统农业作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代表。

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

们的世界。由此可以断定,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

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只有在资本主义结束之后,马克思主义

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资本主义看上

去迅速衰败的迹象并不明显。

今天,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都对此表示认同。不过

他们宣称,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早已不是马

克思当年描绘的那个样子了,如果不与时俱进,马克思的思想

就会失去价值。在认真地审视这样的说法之前,我们必须清楚

地看到,马克思本人是十分清楚资本主义在不断发展变化这样

一个事实的。资本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划分更是来自马克思主

义:商业资本主义,农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

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帝国资本主义等等。既然马克思早已洞

察了资本主义不断变化的本质,最近几十年中资本主义的形态

变化又怎能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信度呢?另外,马克思本

人曾经预言工人阶级数量的锐减和白领工人的增加(稍后我们

将谈到这一点)。他还预见到了所谓的全球化―一个真正思

想陈旧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而且,马克思的这种“陈旧”

恰恰是他的观点仍然适用于当今世界的关键之处。资本主义的

捍卫者们在批评马克思主义陈旧过时的时候却忽视了一点,那

就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不平等程度甚至可以与古老的维多

利亚时代相提并论。

一九七六年,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有很多拥护者;而到了

一九八六年,马克思主义就已经失势。在这十年的时间里究竟

发生了什么?难道真的只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昔日的支持者们为

了养家糊口疲于奔命,而放弃了当初的理想?还是因为某项震

撼世界的新发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谬误?抑或是我们偶然中

发现了一份失落已久的马克思手稿,马克思亲口承认这一切都

只是一个玩笑?马克思主义的衰落并不是因为我们失望地发现

马克思其实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事实上,我们一直都清

楚这一点。如果没有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那从事纺织品制造业

的父亲开设的磨坊,马克思恐怕根本活不到能对织布厂老板进

行口诛笔伐的那天。

在这十年里确实发生了一些事情。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

期开始,西方的制度经历了至关重要的变革① 。传统的工业制

造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消费主义的“后工业

时代” ―文化、通讯、信息技术和服务业。小规模的、分散

的、多功能的和摒弃了等级结构的企业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

流。各国政府纷纷放宽了对市场的限制,工人阶级运动无论从

法律上还是政治上均受到猛烈攻击。传统的阶级忠诚日益淡

①虽然这些变革的重要性受到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的质疑。参见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著《反

后现代主义》,剑桥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五章)。

化,区域、性别和民族的身份问题日趋突出。对政治的管理和

操纵也都渐渐得到加强。

新的信息科技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关

键的作用,而全球化进程本身就是一部分具有强大实力的跨

国企业为追求利益而在世界各地进行生产和投资活动的过程。

大量加工业被外包给“欠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地区,

让一些鼠目寸光的西方人误以为重工业已经从这个星球上彻

底消失了。随着国际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加,大量贫困国家的

劳动力涌向发达经济体,造成了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抬

头。一方面是“边缘”国家不得不接受血汗工厂、公共设施

私有化、社会福利锐减和不公平的贸易条款,在残酷的环境

中为生存而苦苦挣扎,而另一方面则是发达国家衣冠楚楚的

经理们摘掉了领带,解开了衬衣领口,开始为员工的精神生

活而操劳。

发生这样的变化,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高枕无忧。相

反,正如大多数攻击性行为一样,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强硬的姿

态源于一种深层次的焦虑。深度的担忧往往会使一种体制变得

疯狂。造成这种重组的首要原因就是战后经济繁荣的消退。愈

演愈烈的国际竞争不断压低利润率,并消耗着大量的资金,使

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放缓。连社会民主主义如今也已经成

了过于激进而昂贵的政治选项。在这样的背景下,里根和撒

切尔得以横空出世,他们破坏传统的制造业,遏制劳工运动,

放任市场巧取豪夺,并着手增强国家机器压迫人民的能力。他

们提倡的社会哲学正是厚颜无耻的贪婪。资金源源不断地从

制造业涌向服务业、金融业和通讯产业,这只是对长时间经

济危机的应激反应,而不是除旧布新的完美跨越。

即便如此,那些从前的政治激进分子之所以在上世纪

七八十年代改变心意,仅仅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棉纺厂越来越

少了吗?恐怕也不尽然。他们并不是出于这个原因就剪掉了连

鬓胡子,摘掉了头巾,抛弃了原来的主张,而是因为他们越

来越强烈地感到,他们对抗的是一个难以摧毁的体制。最终

证明最具有决定性的,并非是新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各种美

好幻景,而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理想的破灭。当然,有一大

批曾经的社会主义者转而宣称根本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体制,

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以求为自己背弃马克思主义寻找借口。

但他们最终下定决心,还是因为看不到除了资本主义之外还

有什么别的选择。工人阶级运动惨遭挫折,付出了血的代价,

左翼政治团体又退缩不前,马克思主义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失

去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对于某些左翼人士来说,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晚期苏联的解体推动了这种“觉醒”,当代最成功的

激进思潮―革命民族主义―此时也已成强弩之末。后现代

主义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不屑一顾,并满怀自豪感地宣称

1O

“历史的终结” ① 。这一思潮主要植根于以下这样一个信念:未

来不过是现在的重复。或者如一位著作等身的后现代主义者所

说,未来不过是“现在加上更多选择。 ”

由此可以看出,普遍的政治无力感是让马克思主义在西方

失去大众信任的主要原因。的确,当变革已经成为空谈,很难

说服人们维持对变革的信念,但这个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恰恰就

是追求变革的坚定信心。因为,只有做到“知其不可为而为

之”,才能真正明白这所谓的“不可为”之事是否真的不可为。

如果那些意志力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当初能把他们的信仰坚持

到二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就能有幸见证那个在他们眼中坚不可

摧的资本主义制度如何在二00八年陷人全面危机,甚至连商

业街上的自动提款机都险些面临关闭的命运。他们会见证巴拿

马运河以南的整个区域如何果断地转向政治上的左翼。不管怎

样,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坦然了。此前也有过比这更剧烈的“阵

痛” 。只要掌权者掌握着更强大的暴力机器,政治的天平就永

远是朝他们倾斜的。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些草率的预言和泡

沫般随时可能破灭的希望将此次的经济危机酿成一杯苦酒,让

① “历史终结论”最初由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一九八八年

一次讲座上首先提出,一九八九年,美国新保守主义期刊《国家利益》发表了福山在此基础

上撰写的论文《历史的终结》 。 “历史终结论”认为,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不仅标志着共产

主义的终结,更证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只有西方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这一条道路;人类社会

的发展史就是“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而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意识形

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

11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难以下咽。

如此看来,让马克思主义失去信心的并非资本主义制度的

改头换面。事实恰恰相反。让马克思主义失去信心的是这样一

个事实,即资本主义制度仍按照以前的方式运行,并没有进行

任何改进。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其原因在于它所对抗

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仅没有丝毫软化,反而变本加厉地愈

发无情和极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因此而愈加中

肯。从全球范围看,资本的集中度和侵略性都有增无减,而工

人阶级的数量也在实际上大大增加了。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

去,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的世界里,超级富豪们居住在守

卫森严的私人社区里,而数以十亿计的穷人则蜷缩在散发着恶

臭的茅屋里勉强度日,终日生活在灯塔和铁丝网围成的包围圈

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就

像说纵火的手段比以往更狡猾、更多样,因而救火已然无用一

样不可理解。

就像马克思曾经预言过的那样,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财富分配不均已经大大加深。今天,一位墨西哥亿万富翁的收

入相当于一千七百万最穷困的墨西哥人收人的总和。资本主义

制度创造的财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多,但我们为此付出的

代价也是惊人的,不仅仅体现在那些极端贫困的人们身上。根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二00一年全球有二十七亿四千万人依靠

12

平均每天不到两美元的收人勉强维持生活。在未来的世界,拥

有核武器的国家之间会因为争夺稀少的资源而频繁交战,而

这种资源匾乏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本主义的“杰作” 。有

史以来第一次,占人类社会主导地位的生活方式不仅会滋生种

族主义,散播愚民文化,迫使人们相互争战,驱赶人们进人劳

动营,还具有了将人类从这个星球上彻底抹去的能力。资本主

义制度的逻辑就是:只要有利可图,即便反社会也在所不惜,

而这就意味着将有许许多多人死于非命。曾经耸人听闻的世界

末日的传言,如今看来不过是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传统左翼党

派的口号“进人社会主义,还是退回野蛮社会”,如今看起来

不再是花里胡哨的表面文章,而是振聋发啧的警世茂言。在这

样生死枚关的紧要关头,正如弗雷德里克·詹姆逊①曾提到的,

“马克思主义必将重现人间。 ” ②

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分配差距,帝国主义战争,得寸进尺

的剥削,压迫性越来越强的国家… …所有这些可以用来概括

当今世界现状的重大问题,其实都是马克思主义两百年来一直

不断思考并着力解决的,有人甚至会指望马克思主义可以为生

活在今天的人们带来一些启示。当年在马克思移居的国家英

格兰,大量农民因失去土地而流人城市,成为城镇工人阶级。

①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 1934 - - ),生于美国克里夫兰,当代西方著名思想

家之一,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代表作有《理论的意识形态)) o

②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理论意识形态》(伦敦,2008年,第514页)。

13

这种曾让马克思深感震惊的暴力掠夺过程如今正在巴西和印度

等国重演。正如特里斯特拉姆·亨特①所指出的那样,麦克·戴

维斯②的作品《布满贫民窟的星球》,真实地描述了今日拉各斯

或达卡随处可见的“粪便堆积成山”的贫民聚居区,堪称恩格

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现代版。对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

厂这一事实,亨特的评论是:“广东和上海的经济特区总让人

不免想起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曼彻斯特和格拉斯哥。 ” ③

或许过时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恰恰是资本主义本身呢?

根据马克思的看法,早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资本主义就

表现出后劲不足的征兆。全盛时期曾大大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资

本主义已经成为人类进步的绊脚石。在马克思眼中,资本主义

社会无论怎样以自己的现代性为傲,它都充满了奇异的幻景和

拜物教的狂热,以及一戳就破的肥皂泡般的神话和盲目的崇拜。

资本主义的启蒙,也就是它对超凡理性自鸣得意的信任,本身

就是一种迷信。如果说资本主义可以取得惊人的成就,那么从

另外一个意义上说,它必须花更大的力气才能保持现有的水

平。马克思曾评价说,资本主义最终的制约就是资本本身,因

为资本持续不断的复制正是资本主义无法超越的边界。所以,

①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田m Hu以),历史学家,工党下院议员,伦敦大学历史系讲师。

②麦克·戴维斯(M水e Davis ),美国城市理论家。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预言二十一世纪的

地球将成为一个贫民窟密布的星球,并指出城市贫困的不断加剧带来的严重经济、政治、社会

和环境问题。

③特里斯特拉姆·亨特,《唇枪舌剑》(《卫报》 2009年5月9日)。

14

这个历史上最具活力的体制中其实包含着一些静态的和不断反

复的奇怪因素。资本主义内在逻辑的稳定性,决定了马克思

主义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多数批判时至今日仍有其道理。只有当

资本主义体制可以冲破自身的边界,开创一个崭新局面的时候,

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但资本主义恰恰没有能力创造一个与

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当然,所谓“更多的选择”也就更无从

谈起… …

资本主义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但它在全面满足人

类需求方面做得并不比之前的制度更出色,虽然它在很长一段

时期内曾经展示出这样的潜力。我们还准备给资本主义多少时

间?为什么我们还相信这种生产方式创造出的财富假以时间便

会被所有人共享的神话?这个世界会以同样谦和的容忍态度对

待极左翼提出的类似观点吗?一些右翼人士承认资本主义体制

中总是难以避免地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但他们同时又宣

称资本主义毕竟是一种牢固的制度,有着其他制度无可比拟的

优势。这样的说法当然漏洞百出,但那种直面事实的态度至少

比那些宣扬事情总会好起来的人要来得诚实。如果世间的贫富

之分像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差别一样,那纯属巧合,就像奢望那

些身无分文的穷人也许早晚能从腰缠万贯的富翁那里沾点光。

不过当今世界的贫富之别更像侦探与罪犯的共生,只不过人们

常常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先有罪犯,才有侦探… …

15

一口己已

第―早

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二

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

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对于那些

衣食无忧、将自由和民主视为理所当然的西方学者来说,马克

思主义看上去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对于数以百万计的普

通百姓来说,与马克思有关必然意味着饥荒、困苦、折磨、强

制劳动、支离破碎的经济以及具有可怕压制力的国家机器。那

些对这一切惨剧视而不见的人不是头脑愚钝、甘于自欺,就是

附庸政治、道德堕落。僵化的社会主义意味着丧失自由和物资

供应的短缺,因为这是废除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那些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功业,在西方有很多狂热的信徒。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基督教。而那种彻头彻尾都浸在血液

中的文明也并非不能获得天性善良的体面人的支持。无论是自

由主义者还是保守主义者都不乏先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本身

就是奴隶制、大屠杀、暴力和剥削的产物。与此同时,资本主

义也是在无数人的血泪中造就的;只是资本主义存续的时间相

对较长,使人们得以忘记它过去的黑暗和恐怖。马克思没有患

上资本主义的健忘症,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他生活的时代,

资本主义体制尚处于萌芽期。

麦克·戴维斯在他的著作《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的大屠杀》

中记述了十九世纪末期,本可避免的饥荒、干旱和疾病如何在

印度、非洲、中国、巴西、韩国、俄罗斯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夺

走了上千万人的生命。在所有这些灾难中,许多都是自由市场

的教条一手造成的,诸如飘升的粮食价格使普通百姓不得不忍

饥挨饿。这些可怕的灾难并非维多利亚时期的专利。二十世纪

的最后二十年中,全球每日仅靠不足两美元度日的人口数量增

长了将近一亿① 。今天,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生活在救济线以

下,而英国的银行家们每年拿着上百万英镑的奖金还觉得心有

不甘。

当然,资本主义制度带给我们的除了这些令人心痛的恶果

之外,也有一些可贵的优点。如果没有马克思曾衷心赞赏的中

①参见约瑟夫·史蒂格雷茨(JosePh Stigutz)著《全球化及其不满》(伦敦,2 ( X ) 2年,第5页)。

产阶级,我们将失去自由、民主、民权、女性主义、共和主义

和科学进步的宝贵遗产,我们也不会有机会见识到贫民窟、血

汗工厂、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战争和梅尔·吉布森① 。而“社

会主义体制”也有自己的成就。中国和前苏联虽然付出了巨大

的人力成本,却成功地改变了本国经济落后的局面,建立了工

业化的现代国家。而中国和前苏联付出的代价如此巨大,一部

分原因正在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敌对情绪。西方巨大的敌意将前

苏联卷人了军备竞赛,破坏了本来就问题重重的国内经济,并

最终导致了前苏联的崩溃。

尽管如此,前苏联在不断推进卫星计划的同时,仍能保证

为占到全欧洲总人口一半的人民提供廉价的住房、燃料、交通

和文化产品,实现充分就业,并维持一套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而且在此期间,前苏联的社会平等和人民生活水平要远远高于

欧洲其他国家之前的程度。而实行共产主义的前东德,有理由

为自己拥有全世界最优秀的儿童保健体系而自豪。前苏联在对

抗法西斯邪恶势力的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为推

翻世界殖民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前苏联人民在对抗外敌、

建设国家的过程中万众一心,而西方国家似乎只有在杀害外国

土著居民时才能勉强维持团结。当然,这一切都不能代替自由、

①梅尔·吉布森,好莱坞男影星,因其在电影《勇敢的心》中饰演传奇爱国英雄威廉·华莱士而

为世人熟知。

18

民主,或是商店里的蔬菜,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这些成绩就不

该被我们铭记。当前苏联的加盟国最终投向自由和民主的怀抱

时,资本主义为他们开出的是“休克疗法”的药方。而所谓“休

克疗法”不过是美其名曰“私有化”的明抢,它造成上千万人

失去生计,贫困和不平等程度的不断加剧,公费幼儿园关门歇

业,女权丧失,此前曾发挥了重大作用的社会福利体系也被推

向崩溃的边缘。

即便如此,前苏联共产主义的功绩还是不能盖过它造成的

损失。或许你可以说在前苏联成立之初所面临的那种恶劣的外

部环境下,一个独裁式的政府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

前苏联后来转向斯大林主义或者其他类似的状况也是合情合理

的。大体而言,如今人们观念中的斯大林主义已经定格为充

满血腥的拙劣实验,它们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名声,让那些能

从社会主义体制中获得最多益处的人们也对社会主义不屑一

顾。而资本主义又如何呢?在我写作此书之时,西方国家的

失业人数已经超过数百万,并且仍在稳步增长,各资本主义

国家只是依靠着从同样囊中羞涩的人民那里盗取来的数万亿

美元才得以避免经济崩溃的结局。亲手将世界金融体系拖向

深渊的银行家和金融家们正在争先恐后地接受整容手术,以免

满腔怒火的百姓认出他们,把他们大卸八块。

的确,资本主义曾经发挥过不小的作用,为世界上的一部

19

分人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富足生活。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并非只有

资本主义,斯大林也做到了,虽然他们的国家为此付出了惨痛

的人力代价。这已经不仅是大屠杀、饥荒、帝国主义和奴隶贸

易的问题了。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只有在对大多数人实行野

蛮剥削的情况下才能创造财富。也许从长远来看,这根本不

算什么问题,因为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正在毁灭我们的星球。

一位知名的西方经济学家就将气候变化描述为“有史以来最大

的市场失灵” ① 。

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设想过会在穷国实现社会主义。在马

克思看来,要实现这样的壮举除了依靠时间循环之外再无他法,

就好比要在中世纪发明电脑一样。斯大林之前也从来没有一位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认为这一看似不可能的壮举是可以实现

的,无论是列宁、托洛茨基还是布尔什维克的其他领导人。在

社会总财富本就不多的时候,根本没办法重新分配社会财富,

以使所有人都受益。在物质匾乏的情况下不可能消除社会阶级

的划分,因为物质结余太少而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对财富

的争夺终将造成社会阶级分化的复苏。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

意识形态》中指出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的革命,只能让“鲤

凝的老一套”再次出现。其结果无非是物质匾乏的社会化。人

①转引自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么淤k)著《从悲剧到闹剧》(伦敦,2009年,第91页)。

的谋利动机是白手起家积累财富的最有效方式,无论这种方式

多么野蛮残忍。贪婪的自利心能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大量

的财富,虽然与此同时惊人的贫困也伴随而来。

马克思主义者从没想过社会主义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

马克思主义运动的精髓就在于它的国际性。这是冷静的唯物主

义认识,而不是虔诚的理想主义。在这样一个国家间生产专业

分工明确的世界里,如果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得到国际社会

的支持,就无法利用它想要消除物质匾乏而必须依赖的全球性

资源。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仅靠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是不够

的。 “在一个国家实现社会主义”这样的怪异概念是斯大林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发明创造。从一定程度上说,斯大林提出

这个说法是为了讽刺其他国家没有向苏联施以援手,在马克思

那里找不到任何依据。社会主义革命当然要在某处发生。但

在一国的范围之内,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以一

个极度孤立的国家的情况判断社会主义的好坏就像是单凭对卡

拉玛祖精神病人的研究便给全人类下结论一样① 。

在低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建设本来就是一件令人沮丧的

艰巨任务。普通百姓们恐怕不会乖乖地忍受创业过程中的各种

艰难困苦。因此,除非这项工程是在民选机构的控制下,依照

①卡拉马祖,美国城市名,位于密歇根州,是密歇根大学所在地。

社会主义价值逐渐展开的,否则就会出现一个集权国家强迫百

姓们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布尔什维克时期的俄国实行的对劳

动的军事化管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

样做的后果就是奠定经济基础的努力反而破坏了以大众民主和

真正自治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就好像你应邀去参

加一个聚会,到了地方才发现不但要亲自烤蛋糕、酿啤酒,还

得打地基、铺地板,几乎没有玩儿的时间了。

理想状态下,社会主义的实现要求有掌握高水平技能、接

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人民,高度发展的科学技

术,开明的自由主义传统,以及民主的习惯。如果一个国家连

屈指可数的几条高速公路都无钱维修,如果一个国家连保障人

民抵御疾病或者饥饿的措施都没有,那么上述这些实现社会主

义的条件都无从谈起。在那些有着被殖民历史的国家中,上述

条件的缺失格外常见,因为没有哪个殖民主义者热心于赋予那

些被奴役的“下等人”公民自由,或者为他们建立民主机构。

正如马克思坚称的那样,社会主义还要求缩短每天的工作

时数―部分原因是为了让社会主义社会的男男女女们有时间

去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另外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让政治和经济

上的自治得以成为可能。如果人民穷困得连鞋子都穿不起,那

么这一切就都是空谈。而要让上百万人都能穿上鞋子,就需要

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政府。如果一个国家像布尔什维克革命之

22

后的俄国那样,面临着一系列外部敌对势力的侵略,独裁政府

似乎更是难以避免。二战时期的英国虽然离独裁还差很远,但

也根本算不上一个自由的国家,而且人们也不指望那时的英国

能保持战前的民主和自由。

那就是说,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你不仅得有鞋穿,还得

能穿得上好鞋。这样的观点为所有马克思主义者所赞同,无论

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或是托洛茨基。或者如果你还不

够富有,那你就得有一个富有同情心的邻居出手相助。对于布

尔什维克来说,这就意味着邻国(特别是德国)国内也发生社

会主义革命。如果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推翻本国的资产阶

级,掌握生产力,那么他们就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保卫人类史

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这听上去可能不切实际,但实际上

并非完全不可能。那时的欧洲遍地都是革命的星星火种,柏

林、华沙、维也纳、慕尼黑和里加①等地不断涌现的工人委员

会和军代表(或军事苏维埃)如雨后春笋。当这些起义行动

都宣告失败的时候,列宁和托洛茨基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十分

危急了。

在物质贫乏的条件下并非不能建设社会主义。但问题是如

果没有必要的物质资源,社会主义会扭曲变形,最终变成斯大

①里加,拉脱维亚首都。

林主义。革命之后不久,布尔什维克就发现自己已经被西方帝

国主义势力的军队团团包围,而国家内部也面临着反革命势

力、城市饥荒和野蛮内战的严酷考验。在农村,大量对新政权

满怀敌意的农民在枪口的威胁下才勉强交出辛苦攒下的余粮,

支援饥饿中的城镇。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物资产量奇低,

公民机构缺失,工人阶级损失惨重、精疲力尽,农民暴动不断,

官僚机构的臃肿程度堪比沙皇俄国时代,新生的革命政权在建

立之初就陷人了严重的危机。最终,布尔什维克还是依靠着枪

杆子将饥肠辘辘、士气低落、早已厌战的俄国人赶进了现代

化的大门。许多政治上激进的工人都在西方支持的内战中牺牲

了,这严重削弱了布尔什维克党的社会基础。没过多久,以布

尔什维克党为主的工人苏维埃就取消了独立的新闻和司法系

统,开始镇压持不同政见者和反对党派,操纵选举,用军事

化的方式管理劳动生产。这些与社会主义内涵背道而驰的残酷

政策,是在国内发生内战、出现大面积饥荒和面临外部侵略的

背景下出台的。俄国的经济土崩瓦解,社会建构支离破碎。在

最需要社会主义的地方反而最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这真是整

个二十世纪最具悲剧色彩的。

历史学家艾萨克·多伊彻①用他无与伦比的优美文采描述

①艾萨克多伊彻(Issac Deu住心ler , 1906一1 % 7 ),马克思主义作家,新闻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传记的作者。

24

了俄国当时的状况。他说,俄国“意味着人类史上第一次也是

唯一一次建立社会主义的尝试不得不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展开,

既不能利用国际分工的大量优势,也无法借助于古老而发达

的文化传统的有利影响,只能在这个物质和文化极度匾乏的原

始环境中奋力前行,而这样的环境本身已经足以让社会主义事

业失去一切吸引力” ① 。那些格外厚颜无耻的马克思主义批评

者们可能会说,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因为马克思主义无论怎么

说都是一种集权主义的教条。在他们的观念里,如果马克思主

义者明天接管了伦敦四周诸郡,不出一个礼拜,多金②就会建

起劳改营。

实际情况是,马克思本人反对死板的教条、军事恐怖、

政治压迫和独断专行的国家权力。他相信政治代表要对选民负

责,还严厉斥责了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中央集权政治。他坚

定地拥护言论自由和公民自由,对英国资产阶级将农民强行赶

人城市变成无产阶级的做法感到震惊,并坚持认为乡村的公有

制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强制推行。马克思认为

社会主义无法在贫穷困苦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因此他应该也可

以理解俄国的革命为何最终会以失败告终。

一个看似矛盾的事实是,斯大林主义不仅不能败坏马克思

①艾萨克·多伊彻,《武装的先知》(伦敦,2003年,第373页)。

②多金(Dorklng)位于英格兰萨里郡,距伦敦大约一小时车程。

25

主义的名声,反而是马克思主义正确性的最佳证明。如果你想

为斯大林主义的出现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根据,那你只能到马

克思主义中寻求答案。单纯地从道德上批判暴行还远远不够。

我们必须知道它是在怎样的物质条件中产生的,它运行的机

理,以及阻止它的方法。现代几种主流马克思主义观点已经

给出了答案。这些马克思主义者中有许多都是托洛茨基的追

随者或者其他“自由派”社会主义者,他们与西方的自由派

人士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他们对所谓共产主义社会的批判比

西方自由主义者的批判更为深刻。他们不满足于可怜巴巴地

呼吁民主和公民权利。他们要求的是推翻整个压迫制度,并

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他们几乎从斯大林掌权的那一

天起就不断发出呼吁;同时他们也警告说,如果共产主义制

度最终垮台,已经伺机许久的资本主义将很可能从中渔利。

托洛茨基预言,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就将以这样的方式收场,

历史已经在二十年前就证明了他是对的。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个狂热拥护资本主义的组织,试

图在很短时间内将一群尚未步入现代社会的原始部落族人改造

成一批为谋利益不择手段、掌握各种先进技术、而且张口闭口

都是各种公共关系和自由市场经济术语的企业家。可想而知,

这个实验恐怕不会特别成功,但这个实验的失败能被视为对

资本主义的谴责吗?当然不能。这就好比因为女童子军不能解

26

决某些量子物理学上的难题而要求解散它一样荒唐。马克思主

义者不会认为那些虐待穆斯林的中情局秘密监狱就能把托马

斯·杰斐逊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①等人开创的自由主义传统

一笔抹杀,即便这样的秘密监狱如今已经成了自由社会政治生

活的组成部分。但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们却不愿承认,公开审

讯和大规模恐怖行为并不能驳倒马克思主义。

还有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切实际是基于另一个理由。

即使可以在富足的经济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了市场

又如何运行复杂多变的现代经济呢?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者

给出的答案是:政府其实根本不需要为经济操心。在他们看

来,市场仍将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所谓的

市场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是全社会共有的,但许多自治

的合作社在市场中相互竞争②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企业的个体层面上,合作可以确保

提高生产效率,而以往的经验也表明这往往比资本主义企业更

有效率。在宏观经济的层面上,竟争可以避免传统的斯大林

①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01in Stuart Mili , 1806一1837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十九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

②参见亚历克·诺夫(A 」代N 。祀)著《可实行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学》(伦敦,1983年),戴维·施

韦卡特①即记攻11w劝ckart)著《反时资本主夕J(剑桥,1卯3年)以及伯特尔·奥尔曼(Bertell

0 llman)编著的《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者之间的辩论》(纽约和伦敦,1998年)。大卫·

米勒所著的《市场、国家和社区: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牛津,1 989年)为市场社会主

义做出了更加富有哲学性的辩护。

计划经济模式中出现的信息滞后、分配不均和缺少激励机制等

问题。

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宣称马克思本人就是市场社会主义的支

持者,至少他坚信,在社会主义革命后的过渡阶段市场会继

续存在。他还认为市场既具有剥削性,也具有解放性,能把

人从对地主和雇主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市场摘掉了社会

关系的神秘光环,将它阴暗的真面目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世人

眼前。马克思在这一点上做了十分深刻的论述,以至于哲学

家汉娜·阿伦特①将《共产党宣言》开篇的部分称为“对资本主

义的最高褒奖” ② 。市场社会主义者也指出,市场并非资本主

义独有。就连托洛茨基也支持市场机制,这可能会令一些他的

追随者大吃一惊。虽然他只是认为应该在向社会主义转型的过

程中,结合对经济的集中计划发挥市场的作用。托洛茨基认

为,市场的价值在于他可以弥补计划的不足,增加经济计划

的合理性,因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决赛结果_世界杯队伍 - yzxyg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