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略讲》第十六回 2、观音禅院 (主讲人:嵇尚强)

【那和尚同三藏、行者进了山门,又见那正殿上书四个大字,是“观音禅院”。三藏大喜,即登殿望金象叩头。】

这一段的重点在“观音”二字,什么是“观音”?“观音”是一种修行的法门,修这种法门的人,在大海岛上听潮涨潮落的声音,追问自己,听见声音的是谁?听不见声音的又是谁?最后悟到原来一切声音都是自己的闻性,因为自己有不生不灭的闻性,所以能够听见生生灭灭的声音。

了解了观音的含义,再看禅院的名称,这座禅院之所以命名为“观音禅院”,并不是讲禅院为观音菩萨所设,而是说在此修行的人,修的都是观音法门,都是在返闻闻自性。讲到这里有人就要问了,修观音法门听闻的是海潮起伏的声音,但是现在这座禅院设在山中,不在海边,此处无有潮声可闻,既然如此,那么寺里的僧人又要如何修行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一下子戳中了本回的要点。大家都读过这里的故事,唐僧师徒来到此院,在本院僧众的邀请下拿出锦斓袈裟展示,不期被人惦记,招来杀身之祸。出家和尚不修禅道,不守戒律,反而见色起意,杀人夺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山中无海,无有潮声可闻,所以此院只是空有招牌,并无实质。换句话讲,虽然这是一座有着金像大殿的禅院,但其中无有正法,无人修行,不是一间如法的道场!

其实说到海潮之音,不光海边有此波澜壮阔之声色,山中也有,风来疏竹,发出莎莎声响,雨洒乾坤,唤起无边音鸣。佛亲口告诉我们,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都是真言,都可以拿来修道,都可以依此而悟道。

讲到这里有人就要问了,既然任何声音都可以拿来修道,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藉此悟道,体会出自己的闻性?换句话讲,以观音法门为例,这个法门要如何修行?下面我们讲一讲观音法门的修法。

一般人认为听到了声音就是有闻,听不到声音就是无闻。其实,有声音的时候你听到了声音,没有声音的时候,你也同样听到了声音。没有声音的时候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听到的是无声的声音。换句话讲,有声音的时候,你听到的是声音的动相,没有声音的时候,你听到的是声音的静相。一个人会有动静二相,同样的,声音也有此二相。

观音菩萨藉由海潮起伏的声音而悟道。潮水上涨时,听见了涨潮的声音,等到潮落,潮声灭。潮声有起有灭,但是自己能够听见声音的闻性没有生灭。正因为它不生不灭,所以大家才能听见声音。《楞严经》里讲“返闻闻自性”,叫我们藉由生灭变幻的声音,回观无有生灭的闻性,问问自己,在有声的境界里,能够听见声音的是谁?等一下没有声音了,进入了无声的境界,能够听见无声的又是谁?声音虽然会有生灭,但是自己能闻的觉性则无有生灭,它了了常明,觉性就是大家的真心。

在之前的一段公案里,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性在何处?”尊者回答:“性在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辨香,在舌曰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见闻觉知的作用是真心的妙用,所以“知者知是真心,不知者唤作精魂。”精魂就是世俗一般所讲“不死的精神”,这个“不死的精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心。

见性以后还要起修,怎么修呢?有的人功夫做不上去,是因为修的时候方法出现了问题。

第一,做功夫的时候不晓得观照。无论是念佛、参禅还是修密,装模作样,只会做表面文章。比方说念佛,嘴巴里念着阿弥陀佛的名号,心里却妄想纷飞,不晓得这一声佛号的落处在于自己的真心,念佛念佛念的是自心佛,是自己本有的真心。修密的结起手印念诵咒语,等到咒语念不起来,想念也念不了了,不晓得回观返照,不晓得无相——没有形象,无住——一切杂念不起,无愿——空得干干净净的灵知就是自己的真心。参禅的,参一句“念佛是谁?”念佛就是我嘛,是我在念佛,那么我又是谁呢?等参到内而身心,外而色境一起消失,不但没能认出不落断灭的灵知,反而被眼前的空寂吓得不知所措。

展开全文

第二,打坐修法的时候尚且能够生起观照,但是下坐以后,如同凡夫,放纵心念,随境流浪。悟后的修行,不能远离坐下观照。如果坐上有功夫,一旦下了坐,功夫就丢在一旁,如此修行,何时才能究竟证果?讲到这里就要再次强调,坐上所修只是助行,坐下的观照才是正行。换句话讲,坐上禅修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坐下的状态,是为了坐下能够同坐上一样时刻不离观照。如果坐上与坐下打成两截,坐上的时候能够体会真心,但是一旦下坐真心就迷掉了,如此功夫就无法成片,心识就无法转化。

学佛修道的目的是为了转识成智,把对万法痴迷的心识转成洞察真相的智慧。坐上的时候,不接触外境,没有人来考验自己,这是最容易的时候。等到下坐,接触到外境,这才不容易,才是考验自己的时候。所以下坐之后才是真正的用功。打个比方,坐上的修行就像磨一把刀子,刀子磨得怎么样,要想知道磨刀的效果,就要下坐以后到世俗凡情当中试试。看看自己的心还随不随生灭的境界乱动了,当烦恼生起,是不是能够一刀两断。如果发现自己还是不能降服妄动的心念,烦恼来了,无法一刀斩断,这就需要反省了:“哎呀,我的这把刀还不够快,还要再好好的磨磨!”之后回到坐上,觉照真心,慢慢的养成力量,接着下坐再试。

以前讲《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告诉过大家生死是怎么来的。怎么来的呢?就是著境生心。看到什么样的境界,喜欢了,结果就会入胎投生。因此,要想了却生死,就不可以随着境界奔跑,自己现在就要加强锻炼。倘若能够在任何境界面前不动摇,不去乱入幻境,那么生死的境界便与自己无关,自己就不会再受生死,分段生死就这么了了。所以话讲回来,还是希望大家积极锻炼,如果不在尘世的境界里锻炼,只是盘腿坐着,怎么才能晓得自己的心会不会乱动呢?

第三,做功夫的时候不能着急,明见真心以后,确信无疑,肯定下来,晓得从生至死,只是这个。认真心不认妄念,取空寂不取肉身,那么神通不求自来。

有的人根器不错,听了善知识的讲解,能够跟随指引明见真心。可是见到真心以后,发现它平凡无奇,一时还无法生起种种神通妙用,于是放弃。这样就很可惜,因为不通教理丧失了大好的机会。关于神通的问题之前已经有过说明,明见心性与发起神通是根本与末枝的关系。只有先见性,见性后不迷,真假认清了,保护这唯一真实不虚之本性,立住不动,时刻长养圣胎,像带孩子一样的巩固灵知,功夫做到习气消尽,神通便不求自得。正如古德所言,“但得本,不愁末”。

【那和尚便去打鼓,行者就去撞钟。三藏祝拜已毕,和尚住了鼓,行者还只管撞钟不歇。和尚道:“拜已毕了,还撞怎么?”行者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哩。”】

寺院之所以会有钟鼓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方便僧众的生活。什么时候该吃饭了,什么时候该听法了,什么时候全体集合,什么时候又该报一报时辰。古代不像现代有这么多的科技,为了方便僧众的日常生活,寺院会安排专人管理钟鼓,通过打鼓撞钟的方式将各类信息发送给大家。这里写师徒二人进了寺院,唐僧拜佛,孙行者撞钟,佛已拜完,可是孙行者的钟却停不下来。寺里的僧人询问行者:“拜已毕了,还撞怎么?”行者回答:“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哩。”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简单的讲就是“做好本职工作”。

释迦牟尼佛创办教育,将真理,将了悟的世界介绍给大家,他老人家的这个教育后来被称作“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授”。佛离世后,之前跟随他的弟子学有所成,于是将佛的教授集结成册,编成经典流传下去。至此,“佛陀的教授”便有了课本。如果我们把寺院比作一所教授佛法的学校,佛经比作课本,那么在台上宣教的人与台下捧着书本受教的人就是寺院里的教授和尚与普通僧人。教授和尚也好,普通僧人也罢,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只有大家都做好本职工作,佛法才能得以弘扬。所以这里写孙行者不停的撞钟,目的是为了提醒大家,要尽到各自的职责,学好佛法,弘扬佛教。

【此时却惊动那寺里大小僧人,听得钟声乱响,一齐拥出道:“那个野人在这里乱敲钟鼓?”行者跳将出来,咄的一声道:“是你孙外公撞了耍子的!”那些和尚一见了,諕得跌跌滚滚,都爬在地下道:“雷公爷爷!”行者道:“雷公是我的重孙儿哩!起来起来,不要怕,我们是东土大唐来的老爷。”众僧见了三藏,都才放心礼拜。内有本寺院主,请到后方丈中。】

这里写的十分有趣,寺里的僧人听见钟声乱响,一起跑出来说:“那个野人在这里乱敲钟鼓?”他们为什么将孙悟空称为“野人”?野人就是不修毫发之人,外表虽然粗犷,但不失人的威仪。拿《恒河大手印》里的话讲,野人是“不修之大修”的人,是真正的瑜伽行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决赛结果_世界杯队伍 - yzxyg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