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二十多年,他只发行了三张专辑,但每一张都堪称经典。从《生如夏花》到《平凡之路》,朴树的作品以诗意的歌词和深刻的生命感悟,成为华语乐坛的精神象征。
2025年,南京演唱会成为朴树继2024年草莓音乐节之后的首次公开亮相。朴树坦言,长期的沉默让他在乐队排练时感到紧张,但音乐依然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在舞台上,他接连演唱了九首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音乐比生命更重要”的信念。
近年来,朴树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2023年,他因为高强度的巡演导致肠胃崩溃,一度只能依靠流食维持体力,甚至笑称“怕自己‘嗝’在台上”。尽管医生多次警告他,朴树依旧坚持演出,因为他知道乐队需要他承担责任——吉他手程鑫因癌症离世后,他一直资助程鑫的母亲,并表示“乐队需要钱”。
对于朴树来说,南京这座城市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他三岁便离开故乡,但在这次演出中,他直言“南京让我有安全感”。这座城市的宁静,似乎与他近年来追求的生活状态不谋而合:减少曝光,专注于新专辑创作,回归到“不被关注的平静”中。
朴树的性格与他的音乐如出一辙——纯粹到几乎偏执,真实到不容妥协。他曾因春晚要求假唱而愤然离开,穿着休闲装去领奖金马奖,甚至在录制节目时直言“到点睡觉”便匆匆离场。为了专辑效果,他自费重录歌曲,斥资制作MV,甚至因为对旧作《New Boy》的不满,称其为“污点”。他为程鑫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依旧坚持资助程鑫的家人;为了乐队的生计,他打破了自己的原则,频频参与商业演出。他的妻子,包容了他17年的抑郁症,并帮助他走出了低谷。他会笨拙地为她熬粥,接她下班,甚至公开表白:“我爱你”,展现出他铁汉柔情的一面。他在演唱《送别》时哽咽,形容生活如同“炼狱”,却在音乐中找到救赎;他悲观于生命的无常,但却以“死在舞台上”的决绝,践行着对艺术的忠诚。
朴树说的“半年200句话”,或许不是社交上的逃避,而是对这喧嚣世界的无声反抗。在南京的舞台上,他以瘦弱的身影与沙哑的嗓音,展现了一位理想主义者的坚持——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守护内心的纯粹,在沉默与呐喊之间寻找生命的答案。
如今的朴树,可能不再是那个被神话的“少年”,但依然是那个在音乐中坚守自我的行者,用旋律对抗虚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